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回复: 0

[信宜市(Xinyi City)] 李怀霜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6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
发表于 2025-2-8 09: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怀霜(1874~1950)

李怀霜,原名李葭荣,字蒹浦,号装愁庵,后改名怀霜,晚年自号不知老翁,广东信宜人。出生于江西南昌。其家世代书香,父亲李逢臣在江西历任南城、峡江县丞。李怀霜幼年禀承家教,尤长于诗文。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式举人第三名。中举之后,致力于文学创作,加入著名文学团体“南社”,写了章回小说《灸蛾灯》等作品。他与晚清著名作家吴趼人(笔名“我佛山人”)交往甚密。吴趼人揭露封建社会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出版时,他为之作序。宣统元年(1909),他与吴趼人、卢伟昌、郭健霄等在上海组织两广同乡会并创设广志两等小学。吴趼人逝世后第三年(1912),他写了《我佛山人传》,高度评价吴趼人的磊落气节和文学成就,并表明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孙中山组织中国同盟会后,李加入了同盟会。他与同盟会员夏重民等邀汉冶萍公司股东粤人芷澜出资,在上海租界望平街创办《天铎报》,自任总。《天铎报》开始以商业性报纸的面目出现,随即积极宣传民主革命,与于右任、宋教仁主办的《民立报》相呼应,成为同盟会在国内的两大喉舌。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策划将中国的铁路权出让给外国人,激起了各地商绅掀起“护路风潮”。李主编的《天铎报》发表了陈布雷致《中国新报》主编杨度的书信,抨击清政府出卖经济利益的行径。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当时在清政府控制下的上海,许多报刊对武昌起义持反对态度,把革命军称作“逆军”。李怀霜主编的《天铎报》则以《谈鄂》为题,连续发表10篇时事评论,旗帜鲜明地支持武昌起义,有力地声援了革命党人的斗争。翌年1月4日,刚刚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用英文写出《对外宣言》,派外交总长王宠惠专程从南京带到上海,交由《天铎报》译成中文,次日便在《天铎报》独家首先发表,顿时声震中外。这一时期,李还撰写了大量时事评论,为辛亥革命大造舆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Discuz! X

GMT+8, 2025-5-5 04:04 , Processed in 0.0832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