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回复: 0

[建邺区(Jianye District)] 蒲慕明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6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
发表于 2025-2-5 09: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蒲慕明

蒲慕明(Muming Poo)美国国籍,神经生物学家。1948年10月出生于南京。1974年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生物物理系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杰出生物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200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蒲慕明在神经轴突生长的导向、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元电活动对突触功能的调节等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发现,推动了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他建立了生物物理学和细胞生物学多种新颖实用的实验技术。1974年他首先对生物膜上膜蛋白的侧向扩散性进行测量,定量计算出生物膜的粘度。他为此测量所建立的“光漂白”技术至今仍是测量细胞内蛋白质运动速度的标准方法。他在神经生长和轴突导向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重要发现,如发现胞外电场会影响神经生长的方向,神经生长锥在突触形成前就会进行神经递质释放等。在突触可塑性领域,他于1993年首先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快速地强化突触传递效能等。在突触传递效率的可塑性方面,他确定了能引起突触效能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减弱所需的突触前、后神经元相关放电的具体时间窗,被广泛称为“依赖于放电时序的可塑性”,推动了神经生理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发展。

蒲慕明对中华民族有着执着的深厚感情,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积极参与“-”活动;多年来担任美国华裔学者组织的“科技教育协会”主席,资助中国乡村教育;八十年代在国内开办神经生理、细胞膜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培训班;参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筹建、香港科技大学的建设等。1998年应邀筹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于1999年11月神经所成立时一直担任所长至今。他制定了研究所的“路标”,旨在中国建立一个被国际同行充分肯定、运行模式在中国可以被借鉴的一流科研机构。他带领神经所在学科上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在中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整体水平还相对薄弱的背景下,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不断发表系列学术论文,为中国生命科学迈向国际舞台发挥了引领作用。他提倡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特别注重对引进后的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提倡团队合作。他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生的教育,多年参与研究所每位研究生每年度的转博考试和年度工作进展报告,神经所自2004年有研究生毕业以来,9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他建立并完善了国际同行学术评估体系与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他提倡奉献、艰苦奋斗、淡薄个人名利,用实际行动在神经所建立了科学、严谨、务实的科学文化。  相关院校:
清华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Discuz! X

GMT+8, 2025-5-5 04:02 , Processed in 0.0723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